眼科新进展 /oa 重视视网膜下注射技术的临床应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1 视网膜下腔是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感光细胞层之间的潜在腔隙。视网膜下注射是将治疗药物输送到视网膜下腔的一种给药方式。与玻璃体内注射相比,视网膜下注射药物对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作用更直接、更有效。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手术器械的更新与发展,视网膜下注射的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拓宽,已成为多种眼底疾病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的重要给药方式,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作用也日益显著。本文将从视网膜下注射的适应证、方法与技巧以及潜在风险与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探讨。 2024年04月05 00:00 2024年4期 253 257 1268200 万光明,王明阳 基于TREM2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观察电针缓解2型糖尿病干眼大鼠眼表感觉异常的作用机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2 <b>目的</b> 揭示电针调控2型糖尿病干眼大鼠三叉神经节(TG)和三叉神经脊核尾状核(SpⅤc)中髓系细胞触发受体2(TREM2)介导的神经炎症信号通路缓解眼表感觉异常的潜在机制。<br /><b>方法</b> 健康雄性SD大鼠高糖高脂饮食4周后,腹腔注射10 g·L<sup>-1</sup>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2型糖尿病干眼大鼠模型。实验第12周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假针组、氟米龙组,并选择普通饲料喂养的健康雄性SD大鼠设为空白组,各组干预2周。造模前、造模后及干预后各组大鼠均行角膜荧光素钠染色(FL)、酚红棉线试验(PRT)、泪膜破裂时间(BUT)和角膜机械知觉(CTT)检查,观察各组大鼠TG和SpⅤc组织形态变化及TREM2阳性表达部位,检测在各组大鼠TG和SpⅤc中TREM2、白细胞介素-18(IL-18)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mRNA表达。<br /><b>结果</b> 造模后,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FL评分显著升高,PRT、BUT、CTT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i>P</i>&lt;0.01)。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氟米龙组大鼠FL评分显著降低,PRT、BUT、CTT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i>P</i>&lt;0.01),假针组以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i>P</i>&gt;0.05)。与电针组比较,氟米龙组、假针组大鼠PRT、CTT显著降低,假针组大鼠FL评分显著升高、BUT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i>P</i>&lt;0.01),氟米龙组大鼠FL评分、BU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i>P</i>&gt;0.05)。与假针组比较,氟米龙组大鼠FL评分降低,PRT、BUT、CTT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P</i>&lt;0.05)。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结果显示,TREM2在模型组大鼠TG和SpⅤc中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上阳性表达。TG和SpⅤc的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电针组、氟米龙组、假针组TG和SpⅤc中TREM2 mRNA表达降低,模型组TG和SpⅤc及假针组TG中IL-18和IL-1β mRNA,以及假针组SpⅤc中IL-18 mRNA表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i>P</i>&lt;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氟米龙组TG和SpⅤc中TREM2 mRNA表达增加,IL-18和IL-1β mRNA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i>P</i>&lt;0.05)。与电针组比较,假针组TG和SpⅤc中TREM2 mRNA表达降低,IL-18和IL-1β mRNA表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i>P</i>&lt;0.05),氟米龙组TG和SpⅤc中TREM2、IL-18及IL-1β mRNA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i>P</i>&gt;0.05)。与假针组比较,氟米龙组TG、SpⅤc中TREM2 mRNA表达增加,SpⅤc中IL-18 mRNA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i>P</i>&lt;0.05),氟米龙组TG、SpⅤc中IL-1β mRNA及TG中IL-18 mRNA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i>P</i>&gt;0.05)。<br /><b>结论</b> 电针通过调控TG和SpⅤc中TREM2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可有效缓解2型糖尿病干眼大鼠眼表感觉异常。 2024年04月05 00:00 2024年4期 258 263 1895266 万咪咪,傅张倚天,何璐平,孙心怡,高卫萍 SR8278改善时差所致小鼠泪腺功能紊乱的转录组学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3 <b>目的</b> 探讨核受体亚家族1 D组成员1(NR1D1)合成拮抗剂 SR8278 在改善时差诱导的小鼠眶外泪腺结构和功能损伤方面的作用及其机制。<br /><b>方法</b> 36只健康的8~10周龄野生型C57BL/6J小鼠在12 h光照/12 h黑暗循环的昼夜节律箱内适应2周后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12 h光照/12 h黑暗循环的昼夜节律箱饲养)、时差组(8 h前移的12 h光照/12 h黑暗循环的昼夜节律箱饲养)及时差+SR8278组(8 h前移的12 h光照/12 h黑暗循环的昼夜节律箱饲养,并给予25 mg·kg<sup>-1</sup>的SR8278干预),每组12只,共干预5 d。干预结束后,收集各组小鼠的活动度和核心体温,记录小鼠的泪液分泌量,并对泪腺组织进行称重和泪腺细胞大小测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小鼠眶外泪腺进行组织学评估。提取泪腺RNA进行包含NR1D1的高通量RNA-Seq分析,并对获得的转录组数据进行KEGG和GO功能富集分析。<br /><b>结果</b> 与正常组相比,时差组小鼠白天活动度较高,夜间活动度较低,白天核心体温较高,夜间核心体温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i>P</i>&lt;0.05)。与时差组相比,时差+SR8278组小鼠白天活动度较低,夜间活动度较高,白天核心体温较低,夜间核心体温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i>P</i>&lt;0.05)。与正常组相比,时差组小鼠泪腺重量及泪液分泌量降低,泪腺细胞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i>P</i>&lt;0.05);与时差组相比,时差+SR8278组小鼠泪腺重量及泪液分泌量增加,泪腺细胞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i>P</i>&lt;0.05)。与正常组相比,时差组小鼠夜晚泪腺中NR1D1表达量较高;与时差组相比,时差+SR8278组小鼠夜晚泪腺中NR1D1表达量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i>P</i>&lt;0.05)。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时差组和时差+SR8278组共有947个显著性差异基因,其中显著性上调基因43个,显著性下调基因904个,信号通路差异最大的为Notch 信号通路。<br /><b>结论</b> SR8278通过靶向抑制NR1D1,有效增强了时差小鼠的泪液分泌功能,其过程可能是通过Notch信号通路完成的。 2024年04月05 00:00 2024年4期 264 269 2071860 黄深振,齐迪,裴晓婷,路顶立,司宏丽,黄杜鎏睿,张文潇,巴梦茹,轩书婷,李志杰 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4和Sirtuins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4 <b>目的</b> 探讨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4和Sirtuins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br /><b>方法</b> 取8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糖尿病组大鼠按照60 mg·kg<sup>-1</sup>的剂量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模型,正常对照组大鼠注射等量的溶剂。每隔2周检测大鼠体重和血糖。造模后12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大鼠视网膜中央动脉 (CRA) 血流参数;使用戊巴比妥钠麻醉大鼠后摘取眼球,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视网膜组织的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和qRT-PCR分别检测大鼠视网膜中GLUT1/4和Sirtuins mRNA的表达情况。<br /><b>结果</b> 造模后12周,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CR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和舒张末期流速均显著降低 (均为<i>P</i>&lt;0.001);阻力指数和搏动指数无明显改变(均为<i>P</i>&gt;0.05)。造模后12周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各层结构清晰,细胞排列紧密、规则,未发现明显的病理改变;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厚度变薄,各层界限模糊,结构紊乱,细胞数量减少。造模后12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在大鼠视网膜中,GLUT1主要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GLUT4位于神经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及光感受器层;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中GLUT1 及GLUT4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为<i>P</i>&lt;0.05),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中SIRT1-SIRT7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均为<i>P</i>&lt;0.05)。q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中的SIRT1-SIRT7 mRNA相对表达量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为<i>P</i>&lt;0.01)。<br /><b>结论</b> 糖尿病可引起大鼠视网膜组织中GLUT1/4和Sirtuins的表达发生改变,GLUT1/4和Sirtuins可能参与了DR的发生与发展。 2024年04月05 00:00 2024年4期 270 274 1169681 白文帆,郭玉,伏等弟,罗明秀,芦晓红,姚青 HTRA3基因对脉络膜新生血管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5 <b>目的</b> 探讨HtrA丝氨酸肽酶3(HTRA3)基因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br /><b>方法</b> 收集30例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患者(wAMD组)和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健康组)的空腹静脉血,通过qRT-PCR检测血清HTRA3 mRNA水平。将RF/6A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NC-sh组和HTRA3-sh组,使用Lipofectamine2000将NC-shRNA和HTRA3-shRNA慢病毒载体分别转染到NC-sh组和HTRA3-sh组RF/6A细胞中,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TRA3的转染情况。将RF/6A细胞随机分为N组、H组、H+NC-sh组和H+HTRA3-sh组,细胞转染后,N组RF/6A细胞在完全RPMI 1640培养基中进行常氧培养,其他组细胞在添加200 mmol·L<sup>-1</sup>氯化钴(CoCl<sub>2</sub>)的RPMI 1640培养基中进行低氧培养,使用Matrigel测定小管形成。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NV组、CNV+NC-sh组和CNV+HTRA3-sh组,每组12只。对照组为未建模的小鼠,其他组为激光诱导的CNV模型小鼠。向CNV+NC-sh组和CNV+HTRA3-sh组小鼠玻璃体内分别注射1 μL滴度为1×10<sup>11</sup> TU·mL<sup>-1</sup>的NC-shRNA和HTRA3-shRNA慢病毒载体。对照组和CNV组小鼠注射PBS。注射后7 d,对小鼠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测和眼球苏木精伊红(HE)染色。通过qRT-PCR检测RF/6A细胞或各组小鼠脉络膜组织中HTRA3、类几丁质酶3样蛋白3(Ym-1)、精氨酸酶 1(Arg-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化酶-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检测RF/6A细胞或脉络膜组织中HTRA3、VEGF和细胞核核因子κB(NF-κB) p65的蛋白表达水平。<br /><b>结果</b> 与健康组比较,wAMD组患者的血清HTRA3 mRNA水平升高(<i>t</i>=11.804,<i>P</i>&lt;0.001)。与对照组和NC-sh组比较,HTRA3-sh组RF/6A细胞的HTRA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i>P</i>&lt;0.05)。与N组比较,H组RF/6A细胞的闭合管腔数量、HTRA3和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均为<i>P</i>&lt;0.05)。与H+NC-sh组比较,H+HTRA3-sh组RF/6A细胞的闭合管腔数量、HTRA3和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减少(均为<i>P</i>&lt;0.05)。与对照组比较,CNV组小鼠的HTRA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增加,CNV相对荧光强度升高,Ym-1和Arg-1 mRNA水平升高,iNOS和COX-2 mRNA水平降低,细胞核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均为<i>P</i>&lt;0.05)。与CNV+NC-sh组比较,CNV+HTRA3-sh组小鼠的HTRA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减少,CNV相对荧光强度降低,Ym-1和Arg-1 mRNA水平降低,iNOS和COX-2 mRNA水平升高,细胞核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均为<i>P</i>&lt;0.05)。<br /><b>结论</b> 下调HTRA3可抑制CNV形成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HTRA3可能是防治wAMD的重要潜在靶点。 2024年04月05 00:00 2024年4期 275 281 1638530 肇莉莉,王萍,孙连义,马为梅,张乐,喻磊 不同病程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视功能与视网膜结构的关系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6 <b>目的</b> 观察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患者在不同病程中视功能与视网膜结构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br /><b>方法</b> 回顾性纳入33例(33眼)发病3周内的急性NAION患者,分别在发病&gt;3~12周以及发病12周以后进行随访,检测并记录视功能[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野平均偏差(MD)、模式标准差(PSD)和视野指数(VFI)]与视网膜结构[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GCC)厚度和丢失体积、 视盘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血流(RPC)密度]等量化指标,分析它们的变化特征及相关性。 <br /><b>结果</b> NAION患眼BCVA随着病程进展显著提高(<i>P</i>=0.021),发病&gt;12周和发病≤3周相比,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P</i>=0.020),发病≤3周和发病&gt;3~12周、发病&gt;3~12周和发病&gt;12周相比,B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i>P</i>=0.158、0.100)。随着病程进展,NAION患眼MD、PSD、VFI均无明显变化(<i>P</i>=0.419、0.767、0.134)。NAION患眼pRNFL厚度(整体、上半部分、下半部分)、RPC密度(整体、上半部分、下半部分)、mGCC厚度(整体、上半部分、下半部分)随病程进展均显著降低(均为<i>P</i>&lt;0.001),mGCC局部丢失体积(FLV)、整体丢失体积(GLV)随病程进展均显著升高(均为<i>P</i>&lt;0.001),以上指标各病程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i>P</i>&lt;0.05)。相关性分析显示,NAION患眼BCVA与mGCC厚度(整体、下半部分)、RPC密度(整体、下半部分)均呈正相关(均为<i>P</i>&lt;0.05),与FLV、GLV均呈负相关(均为<i>P</i>&lt;0.05),与pRNFL厚度(整体、上半部分、下半部分)、上半部分mGCC厚度、上半部分RPC密度均无相关性(均为<i>P</i>&gt;0.05);NAION患眼MD、VFI与mGCC厚度(整体、下半部分)、RPC密度(整体、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均呈正相关(均为<i>P</i>≤0.001),与GLV均呈负相关(均为<i>P</i>&lt;0.001),与pRNFL厚度(整体、上半部分、下半部分)、上半部分mGCC厚度、FLV均无相关性(均为<i>P</i>&gt;0.05);NAION患眼PSD与pRNFL厚度(整体、上半部分、下半部分)、mGCC厚度(整体、上半部分、下半部分)、FLV、GLV、RPC密度(整体、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均无相关性(均为<i>P</i>&gt;0.05)。<br /><b>结论</b> 随着NAION患者病程进展,视力、视野变化与mGCC厚度、RPC密度变化有关,与pRNFL厚度变化无关。视功能与视网膜微结构变化并不完全同步。 2024年04月05 00:00 2024年4期 282 286 960819 刘子嘉,林媛媛,宫媛媛 角膜塑形镜偏位对近视眼视网膜周边离焦量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7 <b>目的</b> 探讨角膜塑形镜(OK镜)偏位对近视眼视网膜周边离焦量的影响。<br /><b>方法</b> 临床对照研究。选择性收集持续配戴OK镜≥1个月的近视患者154例(234眼),根据角膜地形图离焦环位置将其分为正位组(118眼)和偏位组(116眼)。运用多光谱屈光地形图采集每位患者的视网膜周边离焦量数据,包括全视场角内的离焦值,15°、30°、45°视场角内的离焦值,上方、下方、颞侧、鼻侧眼底区域的离焦值等。采用独立样本<i>t</i>检验比较两组患者间各指标的差异,多因素相关分析(广义估计方程)用于分析组内临床参数与视网膜周边离焦量的关系。<br /><b>结果</b> 偏位组患者鼻侧视网膜周边离焦量显著低于正位组(<i>t</i>=2.668,<i>P</i>=0.008),其余参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i>P</i>&gt;0.05)。广义估计方程显示,年龄是上方视网膜周边离焦量的影响因素,二者呈正相关;角膜陡<i>K</i>是下方视网膜周边离焦量的影响因素,二者呈负相关;性别是颞侧视网膜周边离焦量的影响因素,女性OK镜配戴者所产生的颞侧视网膜周边离焦量更小;鼻侧视网膜周边离焦量的影响因素包含镜片是否偏位、眼别及患者年龄,其中鼻侧视网膜周边离焦量与年龄呈正相关,左眼鼻侧视网膜周边离焦量明显优于右眼。<br /><b>结论</b> OK镜亚临床水平的偏位可能使近视患者获得较好的鼻侧视网膜周边离焦量;近视患者视网膜周边离焦量受OK镜配戴者年龄、性别、角膜陡<i>K</i>、镜片偏位量及眼别等多因素影响。 2024年04月05 00:00 2024年4期 287 290 1280191 甘露,王季芳,赵武校 超广域SS-OCTA联合超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价值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8 <b>目的</b> 超广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UWF SS-OCTA)联合超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UWF SLO)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病变的检出率以及对DR分级诊断价值的研究。<br /><b>方法</b> 横断面研究。招募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糖尿病患者。所有参与者都接受了UWF SS-OCTA、UWF SLO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用于检测DR病变,包括微动脉瘤(MA)、视网膜内出血(IRH)、视网膜无灌注区(NPAs)、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IRMAs)、视网膜静脉串珠(VB)、视网膜新生血管 (NVE)、视盘新生血管(NVD)及玻璃体积血(VH)。联合三类影像检查(以下简称三联影像)结果作为标准对照,对比不同影像两两联合对DR病变的检出率及对DR严重度分级的一致性。<br /><b>结果</b> 共纳入101例175眼。与三联影像结果相比,UWF SS-OCTA联合UWF SLO对MA、IRH、NPAs、IRMAs、NVE、NVD及VH的检出率分别为91%、83%、77%、69%、27%、10%及12%,<i>Kappa</i>依次为0.812、1.000、1.000、1.000、0.986、0.970及1.000。与三联影像结果相比,UWF SS-OCTA联合UWF SLO对DR的严重度分级具有优异一致性(<i>Kappa</i>=0.943)。<br /><b>结论</b> UWF SS-OCTA联合UWF SLO能准确识别MA、IRH、NPAs、IRMAs、NVE、NVD及VH,对DR筛查及分级诊断准确性高,适用于临床上对DR的大规模筛查与管理。 2024年04月05 00:00 2024年4期 291 296 2171529 毛明珠,黎梦宇,韦丁杨,陈丽,刘逸,李杰,钟捷 角膜塑形镜对不同类型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控制效果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9 <b>目的</b> 探究角膜塑形镜对不同类型近视性患儿屈光参差的控制效果。<br /><b>方法</b> 纳入2020年9月至2022年11月于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眼科验配角膜塑形镜并且资料完整的8~16岁近视患儿99例。分为单纯近视性屈光参差组(单眼近视,双眼屈光度差值≥1.00 D)39例和复合近视性屈光参差组(双眼近视,双眼屈光度差值≥1.00D)60例。将两组中双眼间屈光参差量较高(双眼屈光度差值≥2.50 D)的患儿设为高屈光参差亚组(分别为18例和29例),较低(1.00 D≤双眼屈光度差值&lt;2.50 D)的设为低屈光参差亚组(分别为21例和31例)。各组内将屈光度数较高眼设为高度数眼,对侧屈光度数较低眼设为低度数眼。检查并记录两组患儿屈光度、角膜地形图、眼压、角膜内皮、眼轴长度等。比较两组患儿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及戴镜1年后双眼眼轴长度的变化,分析屈光参差程度与双眼眼轴长度变化的相关关系。<br /><b>结果</b> 配戴角膜塑形镜1年后,两组患儿双眼眼轴长度均增长,且均表现为高度数眼的眼轴长度增长量低于低度数眼;在戴镜前及戴镜1年后,两组患儿高度数眼眼轴长度均大于低度数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i>P</i>&lt;0.05)。两组患儿均表现为戴镜1年后双眼间眼轴长度差值缩小;在戴镜前及戴镜1年后,单纯近视性屈光参差组患儿双眼间眼轴长度差值较复合近视性屈光参差组均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t</i>=4.903、2.670,均为<i>P</i>&lt;0.05)。单纯近视性高屈光参差亚组患儿与单纯近视性低屈光参差亚组患儿戴镜前后双眼眼轴长度差值变化量均分别大于复合近视性高屈光参差亚组与复合近视性低屈光参差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i>P</i>&lt;0.05)。单纯近视性屈光参差组与复合近视性屈光参差组中,屈光参差程度与戴镜前后1年双眼间眼轴长度变化量均呈正相关(<i>r</i>=0.423、0.510,均为<i>P</i>&lt;0.05)。<br /><b>结论</b> 角膜塑形镜可有效减少近视性屈光参差患儿双眼眼轴长度的差异,且对于单纯近视性患儿屈光参差的控制效果优于复合近视性屈光参差患儿。 2024年04月05 00:00 2024年4期 297 301 1044686 刘锦卉,解瑞,袁自由,王莉 天津市中小学生日常用眼行为调查及近视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10 <b>目的</b> 探究天津市中小学生用眼行为情况与近视相关风险因素,以期针对性做好眼健康科普宣传与用眼教育指导工作。<br /><b>方法</b> 横断面调查研究。于2021年12月面向天津全市中小学生下发眼健康调研问卷,调查学生用眼习惯;并结合2021年下半年校园视力筛查数据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近视相关风险因素。<br /><b>结果</b> 共计回收问卷821 459份,其中有效问卷701 104份。小学生学习性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与娱乐性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大部分低于1 h(占比分别为57.74%与40.98%)。初中生学习性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与娱乐性电子产品使用时间&gt;2 h的人群(占比分别为26.61%与35.05%)较小学生(占比分别为11.21%与20.93%)均明显增多。大部分高中生每日学习性及娱乐性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与纸质材料阅读时间均&gt;2 h。51.59%的小学生睡眠时长不达标,初中生与高中生睡眠时长达标率分别为60.09%与64.99%。大部分(55.74%)中小学生日均户外活动时间为1~2 h。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小学生近视发生风险与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包括学习型与娱乐性)、近距离纸质材料阅读时间、户外活动时间、入睡时间及睡眠时长均相关(均为<i>P</i>&lt;0.05);初中生近视发生风险则与娱乐性电子产品使用时间、近距离纸质材料阅读时间、户外活动时间及睡眠时长均相关(均为<i>P</i>&lt;0.05);高中生近视发生风险仅与近距离纸质材料阅读时间及户外活动时长相关(均为<i>P</i>&lt;0.05)。<br /><b>结论</b> 天津市小学生、初中生及高中生电子产品使用时间&gt;2 h的人群比例逐渐升高,睡眠时长达标率逐步增加,其近视发生风险均与近距离纸质材料阅读时间及户外活动时长相关。整个社会应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加强用眼行为管理,实现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降低的目标。 2024年04月05 00:00 2024年4期 302 305 944167 金楠,杜蓓,宋德胜,李静,魏瑞华 四点悬吊固定术后患者人工晶状体的倾斜与偏心情况及其与视力预后的关系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11 <b>目的</b> 对比分析四点和两点悬吊固定术后患者人工晶状体的倾斜和偏心情况及其与视力预后的关系。<br /><b>方法</b>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4月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眼科因各种原因行人工晶状体悬吊固定术的患者80例80眼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41例41眼,均行四点悬吊固定术;对照组39例39眼,均行传统的两点悬吊固定术。术后至少随访6个月,记录两组术眼术前及末次随访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应用全景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测量两组术眼术后人工晶状体倾斜角度及偏心距离。比较两组术眼术前及末次随访UCVA、BCVA,术后人工晶状体倾斜角度与偏心距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倾斜角度及偏心距离与术后UCVA、BCVA的相关性进行分析。<br /><b>结果</b> 试验组和对照组术眼末次随访时UCVA和BCVA均优于术前(均为<i>P</i>&lt;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术眼术后UCVA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t</i>=-6.20,<i>P</i>=0.00),试验组术眼术后UCVA优于对照组;两组术眼术后BCVA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t</i>=-1.43,<i>P</i>=0.16)。试验组术眼术后人工晶状体水平倾斜度为0.70°±0.24°,垂直倾斜度为0.60°±0.16°;对照组术眼术后人工晶状体水平倾斜度为2.66°±1.40°,垂直倾斜度为3.76°±0.6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t</i>=-8.51、-29.42,<i>P</i>=0.00、0.00)。试验组术眼术后人工晶状体水平偏心距离为(0.24±0.10)mm,垂直偏心距离为(0.25±0.10)mm,对照组术后人工晶状体水平偏心距离为(0.85±0.77)mm,垂直偏心距离为(2.14±0.50)m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t</i>=-4.82、-21.68,<i>P</i>=0.00、0.00)。试验组术眼人工晶状体水平倾斜度及垂直倾斜度与术后UCVA和术后BCVA均不相关;水平偏心距离及垂直偏心距离与术后UCVA和术后BCVA均不相关(均为<i>P</i>&gt;0.05)。对照组术眼人工晶状体水平倾斜度与术后UCVA和术后BCVA均呈正相关(均为<i>P</i>&lt;0.05);垂直倾斜度与术后UCVA和术后BCVA均不相关(均为<i>P</i>&gt;0.05),水平偏心距离与术后UCVA和术后BCVA均呈正相关(均为<i>P</i>&lt;0.05),垂直偏心距离与术后UCVA和术后BCVA均不相关(均为<i>P</i>&gt;0.05)。<br /><b>结论</b> 四点悬吊固定术与传统两点悬吊固定术均可有效提高患者术后视力,但四点悬吊固定术后术眼人工晶状体倾斜和偏心程度更小。 2024年04月05 00:00 2024年4期 306 310 1088461 陈佳菲,王丽英,张月玲,顾朝辉,肖飞 不同后光学区直径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效果的Meta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12 <b>目的</b> 系统评价近视患者配戴不同后光学区直径角膜塑形镜后眼轴长度及治疗区直径的变化。<br /><b>方法</b>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万方医学网和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文种限中英文,收集配戴不同后光学区直径角膜塑形镜的随机对照试验或对照试验。由2位研究员经过文献筛选和相关数据资料的提取及方法学质量评价之后,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所纳入研究均以配戴常规后光学区直径的角膜塑形镜为对照组,配戴后光学区直径减小的角膜塑形镜为试验组。<br /><b>结果</b> 最终纳入8篇文献,共437例459眼近视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配戴角膜塑形镜6个月及 12个月后,试验组眼轴长度变化均明显小于对照组(6个月:<i>MD</i>=-0.09,95%<i>CI</i>:-0.10~-0.07,<i>Z</i>=10.50,<i>P</i>&lt;0.05;12个月:<i>MD</i>=-0.11,95%<i>CI</i>:-0.13~-0.09,<i>Z</i>=12.19,<i>P</i>&lt;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后不同时间点测定的治疗区直径大小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MD</i>=-0.82,95%CI:-1.04~-0.59,<i>Z</i>=7.03,<i>P</i>&lt;0.05)。<br /><b>结论</b> 后光学区直径减小的角膜塑形镜能够有效延缓近视患者眼轴长度的增长,但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2024年04月05 00:00 2024年4期 311 316 1118174 王文婷,乔璐,陈乐民,彭绍民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生物治疗研究最新进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1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最常见的眼底血管性疾病,也是导致劳动适龄成年人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DR的发生发展涉及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包括代谢失调、氧化应激、炎症、神经血管单元功能减退等。常规的临床治疗方案如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视网膜激光光凝,其治疗周期长且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存在差异,病程后期有时需要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随着DR发病机制分子层面研究的深入,靶向治疗、基因治疗、免疫治疗、细胞治疗等多种生物治疗方式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综述总结了目前针对DR的多种生物治疗方式并概述了这些方法的益处和局限性,以期为研究者们提供参考。 2024年04月05 00:00 2024年4期 317 323 1004681 李朵,韩笑言,蒋沁 细胞衰老在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14 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MD) 是一种视网膜黄斑区域的退行性疾病,各种视网膜和脉络膜组织的衰老变化是AMD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细胞衰老是细胞在某些生理过程中或受到应激性损伤时引发的不可逆的细胞周期停滞状态,影响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细胞衰老在AM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细胞衰老的机制及其与干性AMD的关系进行综述,旨在为干性AMD治疗提供新思路。 2024年04月05 00:00 2024年4期 324 328 971941 蔡梦霞,魏婷婷,朱凌鹏,姚勇 转录组学在干眼研究中的应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15 干眼是眼科常见的慢性眼表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确,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措施。近年来,随着基因芯片技术、转录组测序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干眼的转录组学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就转录组学在干眼研究中的应用展开综述,探讨干眼的发病机制,以期为临床上干眼的治疗提供新思路,为干眼新药的研发提供潜在靶点。 2024年04月05 00:00 2024年4期 329 332 945682 罗丹,李凯,高卫萍 法兰巩膜层间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屈光预测误差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16 法兰巩膜层间人工晶状体植入术(FIHFT)因其可以避免人工晶状体脱位或因缝线降解或断裂造成的半脱位以及可以消除因缝线引起的炎症或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并且患者术后视力有明显改善等优势成为目前临床上治疗无晶状体眼的主流方案之一。但目前国内对于FIHFT存在的可能导致术后屈光预测误差的因素尚无系统性分析。本文分析了FIHFT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导致术后屈光预测误差的原因,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2024年04月05 00:00 2024年4期 333 336 1099111 刘钊,蔡善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