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新进展》  2019年10期 973-975   出版日期:2019-10-05   ISSN:1003-5141   CN:41-1105/R
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矫正中低度近视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rans-PRK)已成为矫正中、低度近视的主流角膜屈光手术之一,随着手术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更快的切削频率(1050 Hz)和智能脉冲技术(smart pulse technology,SPT)应用于手术,应用SPT的Trans-PRK可以根据角膜表面曲率的变化来调整激光切削量,激光脉冲排布更加紧密,激光脉冲发射的位置由原来的平面分布变为富勒烯3 D模型分布,模拟了真实的角膜曲面,显著改善了基质床的平滑程度。然而,相关报道仍较少,本研究旨在观察SPT辅助的Trans-PRK矫正中低度近视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6月至11月在我院行SPT辅助的Trans-PRK患者 39例75眼,其中男19例37眼、女20例38眼,年龄19~36(25.31±4.90) 岁,等效球镜度数为-1.52~-5.87(-4.10±1.12)D,散光度数为 0~-2.75(-1.38±0.78)DC,角膜厚度为471~613(536.09±31.88)μm。入选标准:(1)年龄18~50岁;(2) 屈光度稳定至少2 a;(3) 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0.8;(4)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者停戴7 d以上,硬性角膜接触镜配戴者停戴1个月以上,角膜塑形镜配戴者停戴3个月以上;(5)无相关手术禁忌证。排除术后6个月内随访资料有缺如的患者。
1.2 方法
1.2.1 术前常规检查
 包括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BCVA、屈光度数、眼位、眼前节、眼底、眼压、角膜厚度、角膜地形图、瞳孔直径、泪液功能检查等。
1.2.2 角膜像差检查 应用Sirius(意大利CSO公司)眼前节分析系统。在自然瞳孔状态下,嘱被检者下颌置于下颌托上,额部顶靠额托,注视正前方指示灯,嘱患者瞬目后睁大双眼,立即对焦,自动测量获取角膜数据,避免角膜被睫毛或眼睑遮挡及泪膜破裂的影响。选取成像质量大于95%的测量结果。获取6 mm瞳孔直径下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的Zernike数值。
1.2.3 手术方法 术前3 d双眼滴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每天4次、溴芬酸钠滴眼液每天2次和玻璃酸钠滴眼液每天4次,所有患者均由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医师完成手术。使用Amaris 1050RS(德国Schwind公司) 准分子激光系统,采用SPT引导的Trans-PRK的消像差模式切削,切削频率1050 Hz,术前设计好手术参数,用SD卡导入数据联机手术系统。术前常规冲洗结膜囊、消毒、表面麻醉,开睑器开睑,一步完成角膜上皮及角膜基质的切削,角膜上皮的切削直径与光学切削区直径相同,根据屈光度及瞳孔大小设置光学区为6.3~7.3 mm,过渡区由设备软件根据屈光度及光学区大小自动计算。切削结束后用冷藏的BBS液冲洗角膜切削面,配戴角膜绷带镜。
1.2.4 术后处理及随访 术后1 d开始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滴眼每天4次,溴芬酸钠滴眼液每天2次,持续1周。术后3~4 d角膜上皮愈合后取下绷带镜。术后7 d用 1 g·L-1 氟米龙滴眼液持续滴眼3个月,规律减量;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3个月,每天4次;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3个月,每天2次。术后随访6个月,随访内容包括UCVA、BCVA、屈光度、眼压、角膜地形图、角膜像差、裂隙灯和眼底,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角膜前表面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进行统计分析,各组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差异的两两比较,采用多重比较最小显著差异法(least-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术后等效球镜度数 术后6个月,82.67%(62/75)的患眼等效球镜度数在±0.25 D内,92.00%(69/75)的患眼等效球镜度数在±0.50 D内,100.00%的患眼等效球镜度数在±1.00 D内。
2.2 术后UCVA 术后6个月,100.00%(75/75)的患眼UCVA达到20/20或更好,88.00%(66/75)的患眼UCVA达到20/16或更好,60.00%(45/75)的患眼UCVA达到20/13或更好,8.00%(6/75)的患眼UCVA达到20/10。
2.3 术后BCVA 所有患眼术后6个月的BCVA与术前BCVA比较,无一例下降超过一行,46.67%(35/75) 的患眼BCVA无变化,37.33%(28/75)的患眼BCVA提高一行,16.00%(12/75)的患眼BCVA提高两行。
2.4 术后屈光度 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患者的等效球镜度数、球镜度数、散光度数见表1。Trans-PRK术后早期患眼有轻度的远视化倾向,术后6个月由轻度远视转为正视并趋于稳定。



2.5 并发症 75眼中9眼出现Haze,多于术后1~3个月发生,其中1级2眼,占2.67%;0.5级7眼,占9.33%,均经对症处理后于术后3~5个月消失。未见激素性高眼压等其他并发症发生。
2.6 角膜高阶像差 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角膜各高阶像差情况见表2。Trans-PRK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球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119,P=0.000),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仅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术后7 d、1个月、3个月角膜球差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23、0.534、0.484)。
        Trans-PRK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彗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32,P=0.014)。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术后7 d、6个月角膜彗差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0.004),术后1个月、3个月角膜彗差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419),术后3个月角膜彗差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
        Trans-PRK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总高阶像差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207,P=0.000)。术后7 d、1个月、3个月、6个月角膜总高阶像差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术后1个月、3个月角膜总高阶像差分别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8、0.015),术后1个月角膜总高阶像差与术后7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



3 讨论
        随着角膜屈光手术方式的不断推陈出新和手术安全性的提高,近视患者术后能在较短时间恢复良好的UCVA,人们开始更加注重术后视觉质量的恢复。不仅要拥有较好UCVA,而且要同时拥有较高的视觉质量才能使屈光手术更加趋向完美。波前像差是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尤其是近视屈光术后角膜球差和彗差的变化[1],可以客观地反映人眼光学系统的光学特点和视觉质量[2],并对其进行临床评估。
         在维持患者术后较好视觉质量方面,Trans-PRK具有独特的优势。Trans-PRK是目前安全性最高的全激光手术[3],其采用超高的眼球跟踪频率和切削频率(1050 Hz)、直径仅为0.54 μm的激光光斑、七维全方位眼球跟踪系统等先进技术,手术全程与眼球无接触[4],使角膜切削面更加光滑,减少了医源性像差的引入。此外,SPT辅助的Trans-PRK,激光脉冲排布更加紧密,激光脉冲发射的位置为富勒烯3 D模型分布,模拟了真实的角膜曲面。有研究表明,SPT辅助的Trans-PRK,电镜下观察切削的角膜基质床可见基质表面更加均一光滑[5],保证了术后视力的较快恢复和高水平的视觉质量。
        本研究对SPT辅助的Trans-PRK矫正中低度近视患者的术后早期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的BCVA与术前BCVA比较,无一例下降超过一行,46.67%的患眼BCVA无变化,37.33%的患眼BCVA提高一行,16.00%的患眼BCVA提高两行。术后6个月,100.00%的患眼UCVA达到20/20或更好,100.00%的患眼等效球镜度数在±1.00 D内。说明SPT辅助的Trans-PRK矫正中低度近视具有良好的手术安全性、有效性及可预测性。
        本研究中,术后7 d、1个月角膜球差低于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逐渐增加高于术前;角膜彗差和总高阶像差于术后7 d明显增加,术后1个月、3个月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术后6个月又有所增加,且均高于术前。这可能与术中激光切削能量的丢失和术后角膜上皮细胞重塑相关[6]。另外,泪膜的稳定性和角膜的透明度变化也可能造成高阶像差的变化。Trans-PRK术后角膜球差的增加可能与余弦效应相关[7],余弦效应使准分子激光脉冲在角膜周边部能量丢失,周边和中央的切削深度有一定差异,造成周边部欠矫。Trans-PRK术后彗差的增加可能与偏中心切削相关[8],术中眼球运动速度常快于激光跟踪速度,并且术中患者处于卧位,由于眼球自旋作用,散光轴定位与直立位有一定差别,均可能造成术后彗差增加。张日平等[9]观察了63眼术前等效球镜度数为(-4.22±1.40)D的患者,使用Amaris 500 Hz行Trans-PRK近视矫正术,术后角膜像差均较术前增加,术后6个月彗差、球差和总高阶像差分别为(0.30±0.12)μm、(0.37±0.20)μm、(0.52±0.13)μm。赵姣等[10]对等效球镜度数为(-3.33±0.25)D的患者使用Amaris 500 Hz准分子激光系统,采用Trans-PRK手术模式切削,观察3个月,术后角膜像差均较术前增加,术后3个月水平彗差、垂直彗差、球差和总高阶像差分别为(0.24±0.18)μm、(0.31±0.22)μm、(0.55±0.17)μm、(0.79±0.22)μm。本研究中患者术前等效球镜度数为(-4.10±1.12)D,术后3个月球差、彗差和总高阶像差分别为(0.21±0.14)μm、(0.20±0.11)μm、(0.41±0.13)μm,术后6个月分别为(0.25±0.14)μm、(0.23±0.11)μm、(0.45±0.15)μm,均较上述研究低。虽然使用 SPT辅助的Trans-PRK术后高阶像差仍有一定程度增加,但经1050 Hz的切削频率、七维全方位眼球跟踪系统等先进技术所诱导的术源性像差更少。
        总之,SPT辅助的Trans-PRK矫正中低度近视是安全、有效的。此后我们将延长随访时间,增加样本量,与非SPT辅助及其他角膜屈光手术方式比较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