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新进展》  2018年12期 1168-1171   出版日期:2018-12-05   ISSN:1003-5141   CN:41-1105/R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疾病,既往已经有关于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的研究证实RRD患眼的视网膜血流发生了改变[1-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是一项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基础上开发的,可以对视网膜血流进行无创成像的新型技术[3]。近年来许多研究已经显示,使用OCTA对视网膜血管进行测量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4-6]。尽管已经存在许多关于OCTA在眼部疾病应用方面的研究[7-9],但使用OCTA观察RRD患眼视网膜血流的文献十分少见。本研究旨在观察RRD复位术后患眼浅层视网膜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的变化、浅层及深层视网膜黄斑区血流密度的改变及FAZ面积与中央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首诊为单眼初发RRD,行23G玻璃体切割术复位视网膜的21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18~65(45.5±10.2)岁。将患眼作为试验组,将对侧健眼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1)单眼初发RRD患者;(2)对侧眼无眼部手术史,眼底检查正常;(3)年龄18~70岁;(4)双眼眼压10~21 mmHg(1 kPa=7.5 mmHg);(5)双眼眼轴长均<26 mm;(6)双眼屈光参差<2.00 D;(7)双眼固视良好。排除标准:(1)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血液系统疾病等;(2)合并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玻璃体积血、脉络膜脱离等其他眼部疾病;(3)屈光间质混浊,难以成像。本研究遵循赫尔辛基宣言,通过了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由同一高年资医师对患眼进行23G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术,术中充分切割玻璃体,完全复位视网膜,使用硅油进行眼内填充,于术后3~4个月取出硅油。患者定期随诊,确认视网膜稳定复位后6个月,即在取出硅油后6个月时进行双眼眼部检查。检查项目包括:(1)一般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眼轴长度(IOL Master,Carl Zeiss,Jena,德国)及裂隙灯检查和眼底照相;(2)OCTA检查:OCTA测量黄斑区血流情况及CRT。OCTA由同一熟练操作者使用AngioVue (Optovue,Fremont,加拿大)仪器中的Angio Retina模式来完成。该模式对以黄斑为中心的3 mm×3 mm区域进行扫描,获得黄斑区的B扫描信号。软件内置的SSADA算法对同一位置的连续B扫描进行比较,利用相邻B扫描之间的去相关系数提取血流信息[10]。系统自动获得浅层和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分层图像,信号强度<50或者由于患者固视不良造成严重伪影的图像被排除在外。使用内置软件分别测量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SCP)层FAZ面积,SCP层旁中心凹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deep capillary plexus,DCP) 层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及CRT。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比较患眼与对侧眼的眼压、眼轴长度、BCVA、SCP层FAZ面积、SCP层旁中心凹血流密度、DCP层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及CRT之间的差异。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来分析SCP层FAZ与CRT之间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眼部基本参数 与对照组BCVA(0.05±0.02)LogMAR相比,试验组BCVA较差,为(0.55±0.28)LogMAR,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与对照组眼压分别为(15.6±3.1)mmHg和(15.2±2.8)mmHg,眼轴长度分别为(25.2±1.2)mm和(25.2±1.0)mm,两组间眼压和眼轴长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
2.2 眼部血流信息及CRT 两组眼部血流信息及CRT结果见表1。由表1知,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SCP层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和CRT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CP层FAZ面积与DCP层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
2.3 相关性分析 试验组和对照组SCP层FAZ面积与CRT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见图1。由图1知,术后试验组和对照组SCP层FAZ与CRT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试验组:r=-0.450,P=0.041;对照组r=-0.527,P=0.014)。




3 讨论
        以往的研究发现,RRD是否累及黄斑区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11]。临床上应用OCT可以直接在活体上观察黄斑区的形态特点,但是OCT无法显示黄斑区的血流情况[12]。传统的视网膜血管造影技术虽然可以对黄斑区血管进行显像,但是其不仅耗时、有创,而且容易诱发过敏反应[3]。近年来,OCTA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便捷的观察视网膜血流的途径。OCTA是一种新型无创的视网膜血流成像技术,它可以在短时间内重复观察患者血流动态变化。它不依赖于造影剂,具有成像快、分辨率高的特点,还能够对视网膜血流进行自动分层。利用OCTA获得的图像,可以对不同层次的视网膜血流进行观察[3]
        近年来,随着眼科显微手术的发展,RRD的复位率与以前相比已有大大提高。但是,对于行玻璃体切割术复位视网膜的患眼血流情况的研究还较少。本研究我们观察视网膜稳定复位后,即硅油取出后6个月患眼黄斑区血流变化情况。为了排除眼压和眼轴长度的差异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我们对患眼和对侧眼的眼压和眼轴长度进行了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本研究结果发现,与对侧健眼相比,患眼SCP层旁中心凹的视网膜血流密度显著降低,CRT显著变薄,这可能与视网膜结构发生变化相关。视网膜脱离后,由于作为耗氧量最大的结构——光感受器的功能遭到不可逆的破坏,视网膜神经上皮耗氧量显著减少[2],这可能是SCP层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减少的主要原因。另外,OCT的相关研究已证实,在累及黄斑区的RRD患者,其光感受器和外层视网膜结构遭到破坏[13-15],这可能是CRT变薄的重要原因[16]。以往已经有研究证实,在正常眼中FAZ面积与CRT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17-19]。本研究发现,RRD复位术后患眼的SCP层FAZ面积与CRT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这与Sato等[22]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本研究还发现,视网膜复位后的患者SCP层FAZ面积增大,DCP层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减低,可能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该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这与以往的一些研究具有同样的趋势[21-22],这可能也与视网膜神经上皮耗氧量减少、黄斑部缺血有关。
        综上所述,在视网膜稳定复位后6个月,患眼黄斑区相比健眼血流量更低,CRT更薄,提示黄斑区可能仍存在缺血性改变。OCTA为我们研究RRD患者术后的血流变化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是,本次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研究样本量小,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其次,未设置与正常健康人群的对照。期待更多相关的研究对本次结论加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