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新进展》  2018年12期 1129-1132   出版日期:2018-12-05   ISSN:1003-5141   CN:41-1105/R
视网膜色素变性Rd1小鼠眼球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类以进行性感光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RPE) 细胞功能丧失为特征的遗传性营养不良性退行病变,表现为夜盲和视野缩窄[1]。RP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其确切病因不明,发病早,进展缓慢但不可逆,全球发病率约为1/4000[2],在我国发病率约为1/3467[3-4]。目前研究RP的主要动物模型为Rd小鼠[5],该小鼠是由pde6b基因缺失所致[6],其编码PDEβ亚单位,发生突变时引起 PDE 功能异常,光传导链被切断,最终导致光感受器细胞凋亡[7]。Rd小鼠视锥细胞的存活时间比视杆细胞长,随着病变的发展,视网膜细胞层逐渐发生变性[8-9]。在美国的RP患者中4%~5%是由pde6b基因突变引起的。本研究选择C57BL/6J小鼠作对照,该品系最主要的两个特点就是品系稳定和易于繁殖。另外C57BL/6J小鼠也是第一个完成基因组测序的小鼠品系,常作为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的实验动物模型[10]
        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是真核细胞DNA合成所必需的一种核蛋白,主要存在于DNA复制或DNA合成的起始阶段,在DNA合成和细胞分裂周期中起重要作用[11-13],因为它也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细胞周期调控蛋白,与细胞周期蛋白、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和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蛋白相互作用,调控细胞周期各个时相的转换[14]。由于其在增殖细胞S期表达量达到峰值,因此被作为检测细胞增殖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15]。本研究以Rd小鼠作为研究对象,以C57BL/6J小鼠为对照,研究其视网膜发育阶段以及两种小鼠间视网膜形态结构及PCNA表达的差异。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本研究实验动物为野生型C57BL/6J小鼠和Rd1小鼠,均购自南京大学生物研究所,并在内蒙古医科大学分子病理学重点实验室配种,循环光照(光照12 h,黑暗12 h),在25 ℃无菌环境下饲养。
1.2 实验试剂 PBS缓冲液、柠檬酸缓冲液、DAB显色剂、即用型免疫组织化学试剂盒、抗体PCNA(1∶50)、超纯组织RNA提取试剂盒、反转录试剂、荧光定量PCR试剂。
1.3 方法
1.3.1 HE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将出生后14 d、21 d、28 d的Rd1和C57BL/6J小鼠各5只,断颈处死,取出眼球放入甲醛溶液中浸泡24 h,然后将其房水扎破后浸蜡。全自动脱水机ASP200进行脱水、使眼球矢状面向上包埋、切片。常规HE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3.2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取出生后14 d、21 d、28 d的Rd1小鼠和C57BL/6J小鼠双侧眼球,参照超纯组织RNA提取试剂盒(天根试剂)说明书提取PCNA mRNA,用NanoDrop2000C测定其浓度;以2 μg 总RNA为模板进行逆转录反应。引物设计采用primer 5.0 软件,委托上海生工生物公司合成。引物:PCNA:上游引物:5’-TTTGAGGCACGCCTGATCC-3’,下游引物:5’-GGAGACGTGAGACGAGT-CCAT-3’,片段长135 bp;内参GAPDH:上游引物:5’-AGGTCGGTGTGAACGATT-TG-3’,下游引物:5’-TGTAGACCATGTAGTTGAGGTCA-3’,片段长150 bp。用SYBR Green Master Mix 荧光染料进行相对定量PCR 检测,反应条件为:95 ℃预变性5 min,循环反应40次(95 ℃ 10 s,60 ℃ 30 s)。实时荧光定量PCR 结果采用2-ΔΔCt法分析,其中ΔΔCt=(Ct目标基因-Ct内参基因样本-(Ct目标基因-Ct内参基因对照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采用x?±s表示,利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两种小鼠及不同发育阶段PCNA的表达采取两因素方差分析,α=0.05。
2 结果
2.1 常规HE染色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PCNA蛋白均在两种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中表达;C57BL/6J小鼠视网膜结构完整(图1);与C57BL/6J小鼠相比,Rd1小鼠视网膜发育随着鼠龄的增加,发生进行性退化(图2)。




2.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PCNA蛋白表达仅局限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免疫阳性信号出现在第14天和第21天,而在第28天未检测到;随着鼠龄的增加,PCNA蛋白的表达在C57BL/6J小鼠和Rd1小鼠中无显著差异(图3)。



2.3 PCNA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Rd1小鼠眼球中的表达 PCR实验结果显示:与C57BL/6J小鼠相比较,鼠龄21 d时Rd1小鼠PCNA基因表达水平增高,是C57BL/6J小鼠的2.23倍(图4);鼠龄14 d和 28 d 时 Rd1小鼠PCNA基因表达均低于C57BL/6J小鼠(均为P<0.05)。



3 讨论
        正常小鼠眼的发生始于神经胚期,由前脑泡前端向外侧突出并形成视泡,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向内侧形成视杯,眼球的雏形也逐渐形成,胚胎期10.5 d时,视杯向内凹陷,其神经母细胞迅速增殖,使视杯增厚,并逐渐发育成胚眼;胚胎期14.5 d时,视网膜分化出色素上皮层以及一部分神经母细胞层,二者无明显的分界线,直至出生后,神经母细胞层增厚,至睁眼后视网膜分层基本完成。出生后21 d时,视网膜10层结构清晰可见,此后视网膜的形态结构变化不明显,分层、视觉或感光功能均趋向成熟[16]。本研究应用的Rd1小鼠视网膜视杆细胞磷酸二酯酶PDE6bβ亚基的7号外显子发生突变[6],导致细胞内cGMP累积,从而在出生后几周内引起大量视杆细胞死亡。因此,Rd1小鼠是一种理想的RP动物模型。
        在Rd1小鼠视网膜退变的中期,视网膜的各类节细胞光反应强度及光敏感度均显著低于正常小鼠,在Rd1小鼠出生后17 d左右,仅2%左右的视杆细胞保存下来,此时至少还有75%的视锥细胞也保留下来;大部分视锥细胞至第36天才逐渐消失[5]。因此,到视网膜凋亡中期第20天时,尚存的视锥细胞和少量视杆细胞,也许可以维持整个视觉通路功能[15]
        PCNA是一种抗原,它的含量因细胞周期而异,主要表达于G1期至S期的增殖细胞中[17],是真核细胞DNA合成的一种必要核蛋白,因此常把它作为细胞增殖活性的一个指标[18]。PCNA表达升高表明DNA合成增强,但并不意味着细胞的有丝分裂,也可能是形成多倍体或者对细胞核进行修复。
        本研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PCNA蛋白表达仅局限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免疫阳性信号出现在第14天和第21天,而在第28天未检测到。说明随着发育时间的增加,增殖细胞减少,这与视网膜细胞发育阶段相一致。因此,证实PCNA蛋白为DNA复制必需因子,在DNA合成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Rd1小鼠视网膜退化过程中,PCNA mRNA在第21天出现高表达,这与Rd1小鼠第21天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是相吻合的,提示这一时期视网膜明显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