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新进展》  2018年7期 656-659   出版日期:2018-07-05   ISSN:1003-5141   CN:41-1105/R
胰高血糖素样肽-1治疗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作为糖尿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是成人主要致盲眼病之一,但是在DR早期,特别是轻、中度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的患者大多没有眼部临床症状,从而忽略病情导致疾病进展。对于早、中期NPDR的治疗,目前还没有较为满意的方案,多是积极控制患者血糖。即便后期视网膜光凝也只能够减缓疾病恶化的速度,不能有效地逆转视力的损害[1]。而且DR不仅有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也包含视网膜神经退行性病变[2-3]。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是一种肠促胰岛素,在肠道L细胞中合成和分泌[4],其受体分布广泛,在人体视网膜、胰腺、肾、肺、胃肠道、心脏和神经系统上均有表达[5-6]。利拉鲁肽是一种GLP-1类似物,目前在临床上主要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其疗效和安全性已得到证实[7-8]。目前已有实验表明利拉鲁肽对DR有防治作用[6],因此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轻、中度NPDR患者的病例资料来观察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治疗DR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11月就诊于我院内分泌科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经眼科散瞳后检眼镜及眼底血管造影等检查,按国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级标准[9]分为轻、中度NPDR,且屈光介质清晰、矫正视力≥0.8,若患者双眼均符合标准则纳入双眼,共纳入60例(99眼)患者,年龄30~65(49.93±9.81)岁,其中男36例57眼、女24例42眼;其中轻度NPDR 62眼,中度NPDR 37眼。所有患者入组前需排除:(1)有其他眼部病史者,如视网膜血管阻塞、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血管炎、其他视神经病变、葡萄膜炎等;(2)屈光介质混浊导致眼底检查不清者;(3)有内眼手术史;(4)血压、血脂控制不稳定者;(5)短期内服用与受试功能有关的药物,影响到对结果的判定者;(6)不能耐受利拉鲁肽者。在获得患者与家属均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0例(51眼),其中男19例32眼,女11例19眼,年龄(50.53±9.56)岁,糖化血红蛋白为(9.45±1.71)%,糖尿病患病时间为(6.43±3.64)a;对照组30例48眼,其中男17例25眼,女13例23眼,年龄(49.18±10.35)岁,糖化血红蛋白为(9.49±1.46)%,糖尿病患病时间为(6.50±3.04)a。2组患者性别比例、糖尿病患病时间、糖化血红蛋白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
1.2.2 治疗方法 试验组患者采用二甲双胍+胰岛素联合利拉鲁肽控制血糖,其中利拉鲁肽(丹麦诺和诺德公司)起始剂量为0.6 mg,1次·d-1,皮下注射;1周后无恶心、腹痛等胃肠道反应则加量至1.2 mg,1次·d-1,皮下注射。对照组使用二甲双胍+胰岛素控制血糖。2组患者入组后均强化控制血糖,每天监测空腹及餐后2 h血糖,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二甲双胍剂量不调整。随访3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分别查糖化血红蛋白,并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及OCT检查。
1.2.3 检查方法 眼底检查:散瞳后FFA经日本TOPCON眼底照相系统进行检查,按国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级标准[9]分级。ERG:使用德国罗兰RETlport视觉电生理检查与诊断系统记录患者ERG中的振荡电位(oscillatory potentials,OPs)的幅值。检查前使用复方托吡卡胺充分散瞳,暗适应30 min后,作用电极采用国际标准化F-ERG角膜接触镜电极,参考电极用皮肤电极,置于双眼眶颞侧,地电极亦用皮肤电极,置于耳垂。各项检查参数按照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协会(ISCEV)标准进行设置,双眼同时记录。系统自动提取OPs常出现的四个子波,记录总波幅值。OCT检查:采用德国海德堡公司的Spectralis OCT仪(Heidelberg eye explorer,版本6.0)进行检查,受检者散瞳后采用Cirrus macular cube 512×128扫描模式扫描获得清晰的图像,再由仪器自带的分析软件自动分析,将黄斑区分为3个同心圆,分别为直径≤1 mm的中央区、>1~3 mm的内环区和>3~6 mm的外环区;取直径1 mm内黄斑区的平均厚度。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结果采用x?±s表示,通过SPSS 22.0软件对2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计量资料采取配对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糖化血红蛋白分别为(8.02±1.21)%、(8.13±1.45)%,2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4)。
2.2 2组患者临床分期比较 治疗前后2组患者DR临床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8)。见表1。



2.3 2组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783),试验组治疗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较治疗前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对照组治疗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1)。治疗后2组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2),见表2。
2.4 2组患者OPs总波幅值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OP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98),试验组OPs总波幅治疗后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对照组OPs总波幅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5);治疗后试验组OPs总波幅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见表3。




2.5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死亡病例,均未发生重度低血糖、胰腺炎等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DR导致的视网膜微血管损害所引起的一系列典型改变包括微血管瘤、硬性渗出、棉絮斑、黄斑水肿、静脉串珠样改变、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视网膜出血、新生血管、纤维血管增生等,是一种影响视力甚至致盲的慢性进行性疾病。目前,国内的DR患者大多因视力明显受损才就诊眼科,这时病变已进展到重度NPDR,甚至发展到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出现眼底新生血管、玻璃体积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此时患者治疗后视力改善效果往往不理想。因此对于DR的治疗,最好是在轻、中度NPDR时期就开始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但此时患者一般无视力损害等眼部表现而忽略眼底检查,仅在内分泌科随诊控制血糖。然而糖尿病性眼底病变具有“代谢记忆”特点,即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稳定后,仍易发生糖尿病相关并发症[10-11],在DR中即表现为病情持续性进展。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既能控制血糖,又可以预防、延缓DR的进展,甚至逆转DR的治疗方法。
    GLP-1是由肠道L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种肠促胰岛素,天然的GLP-1易被体内的二肽基肽酶IV(dipeptidyl peptidase IV,DPP-IV)降解,其半衰期仅有1~2 min[12],临床应用较困难。而GLP-1类似物是通过对GLP-1分子结构进行修饰,使其半衰期延长,且可以调控胰岛素分泌,避免造成血糖过低,目前临床中广泛用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研究表明GLP-1类似物不仅可以通过抑制视网膜内小胶质细胞活化来降低炎症反应,进而防止血-视网膜屏障(blood-retinal barrier,BRB)破坏[13];还可以抑制视网膜内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PLGF)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的过度表达,稳定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蛋白,进而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漏[14]。GLP-1类似物甚至还能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增生并抑制其凋亡,使得胰岛素及胰岛素原合成及分泌增加[15],进而使得胰岛素原在血清中分裂产生的C肽水平增加[1]。而C肽可通过增强Na+/K+-ATP酶的活性对视网膜微循环的血流量进行调节,从而改善视网膜血液供应[16]。在本研究中,试验组治疗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较治疗前稍变薄,尤其在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较厚者明显。这表明GLP-1类似物可以通过上述一系列途径改善DR引起的视网膜微循环障碍,促进视网膜层间渗液的吸收。但是治疗后2组患者DR临床分期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其原因,首先本试验对象均为轻、中度NPDR患者,而此时期视网膜病变主要以微血管瘤、硬性渗出等表现为主,视网膜宏观形态上的改变不明显,故而试验组治疗后对DR临床分期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改善效果不显著。其次,虽然GLP-1类似物可以保护BRB、减少微血管渗漏、改善视网膜血液供应,但是目前没有证据表明GLP-1类似物可以防止周细胞凋亡,而周细胞凋亡对DR的进展尤为重要。再次,本研究观察时间较短,GLP-1类似物对微循环的改善作用未能显现出来。而且已有研究表明羟苯磺酸钙联合GLP-1类似物治疗DR半年后可以改善DR分期,延缓DR的进展[1]
    既往对于DR多关注于视网膜的微血管损伤,忽略视神经病变,而在DR早期即可出现视网膜神经退行性病变[17]。胞外谷氨酸盐堆积是DR导致眼底神经病变的机制之一[18],而GLP-1类似物可以抑制糖尿病诱导的谷氨酸/天冬氨酸转运蛋白(glutamate/aspartate transporter,GLAST)功能下调,阻止胞外谷氨酸盐堆积,达到神经保护的作用[6]。全视野视网膜电图(full field electroretinogram,F-ERG)的OPs能客观而敏感地反映视网膜内层血循环状态[19]以及视网膜神经元功能的改变[20],用于DR治疗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的分析[21],是DR最敏感的电生理指标[22]。在糖尿病患者发生DR之前,其ERG的OPs振幅和潜伏期即可出现异常[23]。研究证明GLP-1类似物可以改善早期糖尿病大鼠的ERG检测结果。在本研究中,对照组OPs总波幅较治疗前轻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OPs总波幅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在DR早期,即便血糖得到强化控制,其视网膜神经元功能仍在缓慢地下降。而GLP-1类似物短期内应用可以改善轻、中度NPDR患者的视网膜神经细胞功能及视网膜缺血状况。但是考虑到目前我们观察期限较短、样本量较小,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将扩大样本量,且进一步追踪随访以判断其中长期的疗效。而且F-ERG是显示全视网膜电生理特性的总和,单纯的后极部病变或黄斑病变,F-ERG可能改变不明显[24]。然而,早期DR的视网膜病变通常出现在后极部[25]。所以,将来的研究可能还需要增加多焦视网膜电图来检测视功能的变化。
    总之,本研究初步发现GLP-1类似物可以通过改善轻、中度NPDR患者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以及眼电生理变化来延缓早期DR的进展,对DR的预后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未来甚至可能将GLP-1类似物制作成滴眼液,以达到局部用药治疗DR的目的[6],这将极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为早期DR的治疗带来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