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新进展》  2017年11期 1044-1048   出版日期:2017-11-05   ISSN:1003-5141   CN:41-1105/R
江苏省阜宁县农村50岁及以上人群未矫正屈光不正流行病学调查


    屈光不正是“视觉 2020”计划中重点治疗和预防的眼病[1],包括近视、远视、散光和屈光参差等。未矫正屈光不正已成为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2-5],全球约有153万人由于未矫正的屈光不正而造成视力损害[6],尤其是老年人,占59%~73%[7-8],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了完成视觉相关工作的难度[9]。近年来很多国家和地区均进行了以人群为基础的相关研究,而我国关于未矫正屈光不正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的调查鲜见报道,尤其是农村地区。农村人群经济收入低,文化程度低,卫生意识弱,防盲治盲工作与城市地区也有较大的差距。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属于盐城市郊县,社会经济状况属于江苏省较低水平,在苏北其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代表性。本研究对盐城市阜宁县50岁及以上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该人群未矫正屈光不正的患病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旨在为江苏苏北地区屈光不正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人群和样本量计算 根据北京顺义地区50岁及以上人群双眼盲患病率为1.7%[10],25%双眼盲患病率的相对误差计算。单纯随机抽样计算样本的公式为,该公式中n为所需的样本量,P为预估的患病率,B为预设的误差(精确率),Z=1.96(95%可信限时)。P=0.017,B=0.017×0.25=0.004 25,可得n=3554。假设调查的抽样作用系数为1.5,受检率90%,则所需样本量为5315。本研究的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参照卫生部全国眼病流行病调查方案及工作手册[11],由检录队负责确定调查对象。调查点的村委会提供户口本,根据户口本核查各户,其中年龄为50岁及以上的人员均为调查对象。入选标准:根据调查点所在村的村委会户口本核查各户,年龄为50及以上的人员均为调查对象;户口不在调查村,由村委会负责人证实已在当地居住半年以上者;临时离开调查点的人员以及患病在家或住院的人员。排除标准:户口在调查点,但村委会负责人证实已离开调查点半年以上者不作为调查对象。
    按“大村分割,小村合并”原则将全县(主城区排除)所有的村划分为基本抽样单位(basic sample cluster,BSC),每个BSC的人口数(全年龄)约为1000人,阜宁县共建立269个BSC,然后将乡镇按名称(汉语拼音顺序)排序、每个乡镇中的BSC则按照地理位置(从东到西、从北往南)排序。采用软件STATA 10.0在BSC中产生随机数字表,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进行抽样。根据阜宁县人口普查资料农村人口50岁及以上人群的比例,为满足预试验和实际调查样本大小需要,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进行抽样,抽取32个点,其中30个是正式调查单位,2个备用。
1.2 调查内容
1.2.1 一般情况 调查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及经济收入),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眼病家族史及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情况。
1.2.2 眼部检查 包括视力(日常生活视力和矫正视力)检查、眼压测定、裂隙灯和眼底检查等。应用带后照明的改良E字母Bailey~Lovie LogMAR视力表[12],在4 m处测量日常生活视力(戴镜者戴镜检查),对于较好眼的日常生活视力<0.5(20/40)和所有实施过白内障手术的受检者进行主观屈光检查,记录最佳矫正视力。
1.3 质量控制 调查表均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填写,调查表格完成后由负责人逐项审核,查看表格填写是否完整和符合逻辑,若有漏项或错误,立即请原填表人复核,必要时复核受检者后改正。
    现场工作于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进行,由2个调查队完成,每队由6~8名眼科医师、验光师及辅助人员组成,整个调查工作由卫生部防盲专家负责审查和监督。正式调查前先进行为期1个月的工作人员培训和预试验,在2个不属于正式调查点的村里进行预试验,并作一致性检测。共检查520眼。将视力结果分为≥20/40、20/63~<20/40、20/200~<20/63、20/400~<20/200及<20/400 5类,两位检查者有516眼的检查结果一致,Kappa值为0.97;两位检查者均认为无晶状体混浊的有494眼,Kappa值为0.96;两位检查者对视力损伤原因判断一致的有486眼,Kappa值为0.93。预试验结果较好,详见文献[13]。
1.4 诊断标准 为了便于与国外同类研究进行比较,本研究采用的未矫正屈光不正定义为:较好眼日常生活视力低于20/40,但通过屈光矫正后最佳矫正视力可以提高2行及以上[6]
    屈光不正按照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SE)定义:近视为SE<-0.50 D,远视为SE>+0.50 D,散光为柱镜度数>0.50 D。屈光不正分为单纯近视、单纯远视、单纯散光、近视合并散光和远视合并散光[6]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Epidata 3.0软件录入。采用Stata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比值比(odds rate,OR)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以α=0.05为检验水准,所有统计学检验都为双侧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此次应接受调查者6145人,其中失访131人(2.1%),失访原因主要为重病住院和不愿接受调查等。因调查资料不全未能纳入统计者67人。因此,本研究最终进行统计分析的样本数为5947人,受检率为96.8%。本研究纳入研究对象年龄50~92(64.4±8.7)岁。其中,男2467人,占41.5%,女3480人,占58.5%。
2.2 未矫正屈光不正的患病率 本研究中右眼SE与左眼高度相关(Spearman r=0.63),故采用右眼SE数据分析。根据诊断标准,共2388人在经过屈光矫正后视力提高2行及以上,未矫正屈光不正的患病率为40.2%,其中无任何屈光矫正方式(未配戴框架眼镜或角膜接触镜)者2360人(98.8%)。不同人群的所有未矫正屈光不正以及其中无任何屈光矫正方式的未矫正屈光不正患病率见表1。



2.3 屈光矫正后视力提高情况 通过适当的屈光矫正,较好眼日常生活视力小于20/40人群中,407人(13.3%)视力无提高,2663人(86.7%)视力提高至少1行;男性146人(12.7%)视力无提高,1008人(87.3%)视力提高至少1行;女性261人(13.6%)无提高,1655人(86.4%)提高至少1行以上(表2)。
2.4 不同类型屈光不正的未矫正屈光不正患病率 根据诊断标准,本研究较好眼日常生活视力<20/400人群中,单纯近视1219人、单纯远视833人、单纯散光1003人、远视合并散光12人,其相应的未矫正屈光不正患病率分别为84.4%、84.2%、64.1%和100.0%。
2.5 未矫正屈光不正的相关影响因素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t=-21.50,P<0.001)、性别(χ2=20.64,P<0.001)、受教育程度(χ2=137.371,P<0.001)、职业(χ2=12.81,P<0.001)以及月收入情况(χ2=34.25,P<0.001)是未矫正屈光不正的影响因素;经年龄和性别调整后发现,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以及职业是未矫正屈光不正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多元回归分析后发现,年龄增长、女性及受教育程度低是未矫正屈光不正的重要影响因素(表3)。





3 讨论
    目前未矫正屈光不正已经是全球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3],我国正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各种原因,老年人的视力减退且各种眼疾患病率逐渐增高,从而忽视了视力的矫正,导致未矫正或矫正不足的现象较为普遍。国外已有一些关于未矫正屈光不正患病率的调查。如Varma等[14]发现美国40岁以上人群未矫正屈光不正患病率为15.1%。而本研究中未矫正屈光不正的患病率为40.2%,明显高于上述研究结果,这可能与不同研究的未矫正屈光不正的定义存在差异有关。与采用相同诊断标准的调查研究相比,Thiagalingam等[15]发现澳大利亚49岁以上人群未矫正屈光不正的患病率为10.2%,Rosman等[6]分别调查了40~80岁的人群,其未矫正屈光不正的患病率为20.4%,均低于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可能与本研究中所选择人群年龄偏大以及本研究人群的偏远农村居住背景有关。
    据统计,全球约1.53亿人的视力损伤由未矫正屈光不正所致[6],但此类视力损伤未得到足够的关注。本研究发现,经过适当的屈光矫正后,86.7%的受检者视力可以至少提高1行,77.8%的受检者可以至少提高2行。国外的眼病研究[6]中发现,42.8%的人群通过屈光矫正可以得到至少1行的视力提高,20.4%的人群可以提高2行以上。以上数据均证明未矫正屈光不正在发达及发展中国家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屈光不正所引起的视力下降可以通过配戴眼镜来解决,治疗方法方便,且价格低廉,但未矫正屈光不正的患病率依旧较高。主要是因为人们缺乏相应的眼保健意识。本研究的调查地区是江苏省北部农村地区,大多数受检者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对自己视力状况的正确认知,很多人认为视力下降与年龄增大有关,有些人甚至担心配戴眼镜会增加眼部负担或进一步损害剩余视力,有些受试者配戴了度数不合适的眼镜,但会认为成年后屈光度不会继续变化,不及时或定期进行屈光检查及更换眼镜。一些年老体弱者和独居老人患者出行不便,常无法进行正规的眼镜验配流程。此外,有些患者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较低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都是造成目前未矫正屈光不正患病率较高的原因。
    影响老年人视力损伤的因素较多,除了各种眼部疾病是其直接原因外,也需关注相关的社会因素。国内外研究认为年龄、性别、种族、是否独居、居住地、教育、经济状况等[6,16-17]是影响未矫正屈光不正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的增长是未矫正屈光不正的重要危险因素,两者呈正比,年龄越大,未矫正屈光不正患病率越高,这与既往相关研究结果一致[6,14]。此外,女性未矫正屈光不正高于男性,与国外的研究结果一致[6],这可能与中国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有关,也可能与生育、雌激素水平等内分泌因素有关。本研究还发现高学历是未矫正屈光不正的保护因素,初中、高中及以上人群未矫正屈光不正患病率低于文盲,与既往的研究结果[6]均一致,这可能与高学历人群眼保健意识和基本眼病知识相对较高有关。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提示,高龄、女性、低教育程度的人群未矫正屈光不正患病率较高。屈光不正所引起的视力损伤发病年龄较早,造成的社会负担也较大。因此,我们应加大对这些群体的眼保健知识的宣传,提供更多样的眼保健服务,改善偏远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的视力状况,改善老年人的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