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新进展》  2017年6期 579-582   出版日期:2017-06-05   ISSN:1003-5141   CN:41-1105/R
LncRNA在眼科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非编码RNA在人体内广泛存在,占人体总RNA的98%~99%,但普遍被认为是无实际功能的RNA聚合酶Ⅱ所合成的副产物。随着技术水平的革新,尤其是二代、三代高通量测序的应用,一些非编码RNA被鉴定出具有基因调节功能,其中以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所占比例最高。LncRNA是一类转录超过200 bp的非编码RNA,在表观遗传学、转录及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细胞的增殖、凋亡及活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lncRNA与眼部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其所涉及不同的调控机制、细胞中的多种分子及信号通路。本文结合最近几年关于lncRNA参与眼部疾病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就lncRNA与角膜病、白内障、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及眼部肿瘤做简要综述。
1 LncRNA概述
1.1 LncRNA分型 根据lncRNA的基因组及编码蛋白基因的关系,可分为5种:(1)正义lncRNA,与编码基因的一个或更多外显子序列相同;(2)反义lncRNA,序列与反义链部分或全部相同;(3)内含子lncRNA,由基因内含子转录而成;(4)双向型lncRNA,与编码蛋白的基因有共同的启动子,但却由相反方向进行转录;(5)基因间lncRNA[1]。最近也有文献认为可分为7种,除了前面5种以外,还增加以下两种,即增强子RNA(enhancer RNA,eRNA)与circRNA,前者主要由增强子区转录而来,后者来源于编码蛋白基因的可变剪接,并通过共价键连接3’和5’端,从而形成环状结构[2]
1.2 LncRNA作用机制 有研究表明大部分lncRNA位于细胞核,但仍有约15%的lncRNA位于细胞质中[3]。LncRNA可通过多种机制调控基因表达,参与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如干细胞的维持、细胞的分化及染色质的修饰、转录、剪接、翻译、降解和转运等[4-6]。根据目前的研究来看,lncRNA的调控机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lncRNA作为内源性竞争性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竞争性结合微小RNA(microRNA,miRNA),从而上调相应mRNA翻译,如linc-MD1可竞争性结合miRNA-206/133b,实现对肌肉特异性基因的转录调控因子MAML1和MEF2C的表达调控[7];(2)LncRNA直接结合DNA甲基转移酶(DNMT),抑制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促进基因的表达,如lncRNA DBCCR1-003通过结合DNMT1抑制DBCCR1的甲基化,实现DBCCR1表达上调[8];(3)LncRNA可以作为某些miRNA的前体,通过加工形成miRNA对基因表达进行调控,如在胃癌中H19可被加工成miRNA-675,进而加强癌细胞的增殖与侵袭[9];(4)反义lncRNA可以结合在靶基因上促进靶基因的下调,如SATB2-AS1可直接结合于SATB2基因上,实现对STATB2表达的调控,从而促进细胞的增殖、生长[10];(5)LncRNA通过调控组蛋白的甲基化,影响基因的转录翻译,如HOTAIR上调组蛋白H3K29脱甲基酶JMJD3,致靶基因Snail表达增高,同时组蛋白甲基转移酶EZH2的靶基因PCDHB5表达下调,从而导致肾肿瘤细胞侵袭力增高[11]
2 LncRNA在眼科疾病中的研究
    视觉对人类来说至关重要,人类绝大部分的感觉信息都得益于视觉系统的复杂精确快速的处理,比如三维空间的定位、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等。视觉系统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需要相关基因的正常表达、细胞增殖分化及免疫应答等。基因的异常表达会导致一系列的眼科疾病,如角膜病、白内障、青光眼、眼部肿瘤等。LncRNA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对基因的表达进行调控,如通过表观遗传、染色质重塑、可变剪切、竞争性结合miRNA等,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2.1 LncRNA与角膜病 角膜病是我国的第二大致盲性眼病,患者超过300万人,且每年新增20万人。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感染性角膜病是我国主要的致盲性眼病[12]。若不有效治疗可致广泛的角膜瘢痕、角膜新生血管或角膜脂质变性等后遗症。研究发现LIM域蛋白辅助因子(cofactor of LIM domain protein,CLIM)可促进角膜上皮细胞的分化增殖,角膜上皮祖细胞数量减少,同时CLIM通过调节lncRNA H19从而调控多种细胞黏附基因的表达,负向调节角膜上皮细胞的增殖[13]。圆锥角膜一种表现为局限性角膜圆锥样突起、视力进行性下降的先天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不甚明确,有学者利用RNA高通量测序,检测出与对照组表达差异的lncRNA,并通过生物信息工程学分析出差异lncRNA潜在的RNA相互作用关系,从而为圆锥角膜病理学机制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14]
2.2 LncRNA与白内障 白内障是全球首位致盲性眼病,主要病理改变为晶状体透明度下降、混浊或者颜色改变所导致的光学质量下降。在我国,其患病率50岁及其以上就约有291万[15],而其中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ge related cataract,ARC)所占比例最大。本研究所开展的眼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江苏省≥50岁人群ARC患病率高达18.3%[16],≥60岁人群ARC的患病率高达34.9%[17]。有学者通过对3例ARC与3例对照的基因芯片分析发现,lncRNA MIAT在ARC中表达升高,并且相对于其他眼病而言,可以作为ARC的特异性生物标记。此外,在lncRNA MIAT表达下调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n epithelial cells,LECs)中通过用H2O2刺激后,其活性、增殖能力相对于对照组明显下降。在后发性白内障中,lncRNA MIAT可介导LECs的迁移[18]
2.3 LncRNA与青光眼 青光眼作为全球第二位致盲性眼病,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根据前房角形态及病因机制可分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等。位于9号染色体短臂上的CDKN2B-AS1可编码lncRNA ANRIL。ANRIL主要位于细胞核中,属于反义lncRNA,主要以多梳蛋白通路发挥作用,广泛参与肿瘤、冠心病及2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ANRIL可通过表观遗传的修饰调控CDKN2B和CDNK2A的转录及翻译,同时γ干扰素也可调控CDKN2B和CDNK2B-AS1的表达[19-20]。在POAG中,因CDNK2A/2B的表达下降,可致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CDK)活性降低,从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更易凋亡,这一理论在青光眼小鼠模型中也得到确定[21-22]。同时,有学者通过对POAG和正常人的CDKN2B-AS1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 morphisms,SNPs)分析发现,rs1063192-C属于POAG易感位点,而且也可增高ANRIL的表达[23]。可见,ANRIL的表达可能与POAG的疾病进程有关。
2.4 LncRNA与DR DR是最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病,是50岁以上人群主要致盲眼病之一。目前,关于DR的发病机制还需进一步探讨,研究证明lncRNA MIAT在DR和用高糖培育的内皮细胞中的表达增高,干预实验证实,MIAT表达下调可明显缓解高糖所致的视网膜微血管功能紊乱,也可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及内皮管腔的形成,机制可能是作为ceRNA,竞争性结合miR150-5p[24]。LncRNA MALT1属于最早发现的lncRNA之一,具有高度保守性。MALAT1可通过特异性招募SR蛋白家族成员,并参与表观遗传及细胞周期调控。在DR中,还发现MALAT1可通过p38 MAPK信号通路调控DR中内皮细胞功能,促进其增殖,MALAT1表达下调可明显减轻视网膜的炎症反应[25]。AWATA等[26]通过对837例患有2型糖尿病同时并发DR的日本患者和1149例对照组通过3步法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发现,rs9362054与DR高度相关,rs9362054位于编码lncRNA的RP1-90L14.1的内含子区,并且该lncRNA毗邻纤毛相关基因CEP162,可见纤毛相关基因的调节异常可能与DR的易感性相关。同时也有研究发现lncRNA-SOX2OT、ANRIL在DR中发挥着相应的调控作用[27-28]
2.5 LncRNA与PVR PVR是一种常见的难治性致盲性眼病,指在视网膜前、后面及玻璃体内形成可以收缩的细胞性膜,进而引起视网膜牵拉、脱离及固定的一种病变。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RPE)细胞是 PVR发生发展的关键细胞之一,由于受到多种细胞因子(如 TGF-β1)的诱导而向上皮间质转化。研究发现lncRNA MALAT1在PVR患者的黄斑前膜及血清中表达升高,并且升高水平与PVR的严重性呈正相关,PVR术后MALAT1的表达也相应降低。通过干预实验下调MALAT1的表达可减弱TGF-β1对黄斑前膜RPE细胞的作用。同时MALAT1可正向调控RPE细胞的增殖、迁移,其机制可能在于激活了Smad2/3信号通路,并且MALAT1表达上调能够明显增加PVR玻璃体中的原代RPE细胞[29-30]
2.6 LncRNA与眼部肿瘤
2.6.1 LncRNA与视网膜母细胞瘤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占小儿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新生儿发病率基本恒定在1/15 000~1/20 000,全世界每年大约有9000例新增患者[31]。我国人口出生率高,每年新增患者约1100人,且84%为晚期高风险患者[32]。FLOCKHART等[33]首次发现lncRNA BANCR通过MAPK通路调控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及转移。已有学者通过对60例RB患者和对照组检测发现,BANCR在RB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是显著增加的,且其表达量与肿瘤的大小、脉络膜和视神经侵袭情况是成正比的,与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通过检测BANCR表达下调的RB细胞系,发现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下降[34]。LncRNA HOTAIR作为为数不多的功能和机制研究较为明确的lncRNA,HOTAIR可通过结合染色质修饰复合体或组蛋白去甲基酶1,重塑染色质,从而在表观遗传学水平上调控基因表达,引起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或侵袭[35]。研究发现,HOTAIR在RB中表达升高,体外及体内实验发现,下调HOTAIR可抑制RB细胞的增殖及侵袭,使细胞周期停滞在G0/G1期,可能机制是HOTAIR通过激活Notch信号通路促进瘤细胞的增殖与侵袭[36]。可见,HOTAIR可作为致瘤性RNA在RB中影响其发生发展。同时也有学者发现,lncRNA BDNF-AS、CCAT1在RB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一定的调控作用[37-38]
2.6.2 LncRNA与葡萄膜黑色素瘤 葡萄膜黑色素瘤(uveal melanoma,UM)是成年人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为0.7/10万。其恶性程度高,极易转移到肝脏,且大多数患者确诊UM时,已发生肝转移。在很多种人类肿瘤组织中可见P2RX7是高度表达,其功能涉及到细胞增殖、凋亡及血管的再生。其中,P2RX7编码的lncRNA P2RX7-V3在UM增高,通过体内体外实验研究发现,P2RX7-V3表达的下调可抑制肿瘤的生长,同时全基因组cDNA芯片揭示P2RX7-V3沉默会致很多基因调节表达异常,揭示P2RX7-V3在UM的诊断、发生发展及治疗上具有重要意义[39]。如前所述,lncRNA可通过组蛋白的甲基化,影响相应基因的表达。在UM组织及细胞系中,lncRNA PAUPAR的表达下调。体内外实验表明,上调PAUPAR可明显降低UM细胞的增殖,减弱其迁移能力,缩小其成瘤的尺寸,其主要机制:PAUPAR是通过抑制组蛋白H3K4甲基化,降低HES1表达,进而减弱肿瘤细胞的迁移能力[38]。也有学者发现lncRNA MALAT1、lncRNA-numb、lncRNA RHPN1-AS1在UM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40-43]
3 总结与展望
    目前,已经发现一些lncRNA在眼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至关重要,如lncRNA H19、MIAT、ANRIL、MALAT1、HOTAIR、P2RX7等,其所涉及不同的调控机制,可通过细胞中的多种分子及信号通路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且在多种疾病中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虽然lncRNA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之前的microRNA相比,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对某一具体眼科疾病而言还未发现最具有决定意义的lncRNA,以及如何将其运用于临床,如疾病诊断的特异性分子、精准治疗的靶向分子等,还需要更进一步研究及验证。随着人类对lncRNA调控机制更加深入认识、医学生物信息学更进一步发展,lncRNA在眼科疾病中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