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新进展》  2021年11期 1072-1076   出版日期:2021-11-05   ISSN:1003-5141   CN:41-1105/R
雷珠单抗1+PRN和3+PRN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对比研究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老年人常见疾病,是造成不可逆性视力丧失的重要原因,随着人口老龄化,AMD患病率逐年升高[1]。根据病理类型AMD可分为干性AMD及湿性AMD,其中湿性AMD以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为主要病理特征,若不进行及时干预,视力损伤会加剧,出现重度视力丧失[2-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促使CNV发生的重要效应分子,抗VEGF药物玻璃体内注射也是治疗湿性AMD的重要方案[4]。雷珠单抗是一种人源性重组单克隆抗体,可选择性阻断VEGF与其受体的结合,减少血管的生成,抑制CNV的发生。目前,雷珠单抗在AMD中的应用效果已得到普遍证实,但其具体治疗方案仍存在一定争议[5-6]。多数眼科医生建议每月注射3次雷珠单抗后可改用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指导下进行按需治疗方案(PRN)[7];但最近的研究证实,注射一次雷珠单抗后改用PRN也可达到较好的效果[8]。为了寻找更为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在达到优良的治疗效果情况下减少抗VEGF药物的用量是临床研究的重点及难点。目前,雷珠单抗1+PRN和3+PRN治疗的数据多来源于国外,在国内人群中的研究仍缺乏较大样本的研究,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湿性AM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雷珠单抗1+PRN和3+PRN进行治疗,评估疗效及安全性,旨在为AMD患者个体化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152例(152眼)湿性AM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50岁;源于黄斑中心凹CNV改变;病灶大小≤30 mm2;处于初诊或进展期;采用ETDRS标准[9],最佳矫正视力(BCVA)为73~24个字母。排除标准:(1)病理性近视、外伤等因素引起的CNV;(2)有活动性或既往眼内炎病史;(3)未加以控制的糖尿病或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合并未加以控制的高血压者;(5)近期进行眼底激光治疗、抗VEGF治疗者;(6)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若双眼均符合上述标准,选择视力较差的一眼作为研究眼进行分析。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1+PRN组(77例77眼)及3+PRN组(75例75眼),经比较,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眼别、基础疾病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表1)。
1.2 方法 入组患者均接受详细的体格及眼底检查,明确病情。两组均接受为期12个月的治疗,前2个月为核心治疗期,第3~12个月为延长治疗期。1+PRN组在基线治疗期(0个月)第一次接受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0.5 mg,在第1~12个月采用PRN;3+PRN组在核心治疗期(0、1、2个月)每月接受一次0.5 mg雷珠单抗治疗(共3次),在延长治疗期采用PRN。
PRN根据《中国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诊断治疗路径》[10]进行制定,患者每次随访均接受验光、裂隙灯眼底检查、眼压检查、OCT检查及眼底照相,当患者出现下列情况中的任意一项即进行眼内注射治疗:(1)验光后BCVA下降大于5个字母,视力降低与病灶进展有关;(2)眼底照相检查发现新生或加重的视网膜出血;(3)持续存在的视网膜下液或视网膜间液;(4)OCT检查发现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增加100 μm;(5)检查发现新发或范围变化的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
1.3 观察指标 统计随访期间两组患者BCVA、CMT、平均病灶隆起最高点视网膜厚度(HLT)、平均病灶中央视网膜厚度(CLT),其中视力采用ETDRS视力表检查,在4 m处能识别20个以上视标,在总视标基础上加30个视标,当4 m处正确识别小于20个视标,则在1 m处进行识别,记录正确识别的视标个数,正确识别的视标总数=4 m处识别数+1 m处识别数;CMT、HLT、CLT采用OCT进行测量,扫描记录黄斑区视网膜图像,仪器自动生成数据测定CMT,移动至CNV区域,测定HLT、CLT。
于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时进行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查,记录FERG a波、b波潜时及波幅,记录PVEP、FVEP的P100波潜时及波幅。统计治疗过程中眼部及全身性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眼部不良反应、心血管意外等。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率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连续性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注射雷珠单抗情况 1+PRN组、3+PRN组患者核心治疗期内注药次数分别为(2.40±0.70)次、3.00次;随访12个月内注药次数分别为(6.22±2.01)次、(6.33±2.01次),两组患者随访期间雷珠单抗注药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
2.2 两组患者随访期间视力情况 与注药前相比,两组患者注药后BCVA均显著升高(均为P<0.05),两组患者注药后不同时间点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表2)。
2.3 两组患者随访期间视网膜厚度变化 两组患者注药前CMT、HLT、CL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患者注药后与注药前三个指标相比均显著降低(均为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表3)。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电生理变化 两组患者注药前视觉电生理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患者注药后FERG a波、b波及PVEP P100波的潜时均显著降低(均为P<0.05),FERG a波、b波及PVEP P100波、FVEP P100波的波幅等指标均显著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表4)。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PRN组1例患者注药后出现结膜下出血,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3+PRN组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高眼压,未进行特殊处理恢复正常,未见其他眼部及全身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雷珠单抗在AMD中的应用已有一定历史,最初治疗方案为每月1次玻璃体内注射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但治疗费用较为昂贵,频繁治疗也存在一定风险,部分患者不能完成1年的治疗期[11]。1+PRN及3+PRN为新近开展的治疗方案,其目的在于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减少治疗次数及费用,但这两种治疗方案之间的差异仍缺乏大样本数据报道。本研究结果显示,1+PRN及3+PRN两种治疗方案下,治疗12个月两组患者BCVA均有提升,两组患者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种方案治疗湿性AMD的效果相当。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在核心治疗期结束后,3+PRN组患者注射次数显著高于1+PRN组,而两组患者视力变化未见明显差异。目前认为,绝大多数AMD患者在接受3个月的核心治疗后可达到一个视力恢复的平台期[12],本研究中1+PRN组患者注射次数少,而视力恢复与3+PRN组患者相当,提示在核心治疗期PRN同样也可获得较好的视力提升效果。既往国外开展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在治疗54周时,3+PRN的患者虽然视力提升优于1+PRN的患者,但两者之间并无明显差异[13];但也有研究表明,为期6个月的3+PRN患者BCVA能获得更大的提升,部分患者视力可提升至少15个字母的情况,推测在核心治疗期,3+PRN进行3针强化治疗可巩固雷珠单抗的效果,获得更好的视力提升[14]。本研究与前者研究结果类似,与部分研究存在一定差异,其原因可能是研究对象、视力损伤程度、随访时间不同。尽管如此,本研究在随访12个月时,两组患者注药次数及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推测尽管在核心治疗期1+PRN组患者注药次数较少,但后期仍需代偿性增加注药次数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从两组视力改变来看,较难断定何种治疗方式更为优秀,在进行治疗方案选择时,两种方式均较好。
视力是评估AMD治疗策略有效性的宏观指标,视网膜厚度是评估病灶变化程度的眼底指标,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后CMT均显著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视力变化情况一样。目前,OCT进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测量是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测定直径为1 mm 范围内的视网膜平均厚度,但据临床观察,直径为1 mm有时无法包含病灶,因此CMT可能无法精确反映视网膜厚度情况[15-16]。本研究中增加HLT、CLT作为参考指标进行研究,也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后HLT、CL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进一步证实两种治疗方式均可较好地抑制视网膜厚度的增加,降低视网膜厚度,且变化情况与视力类似,有相当的改善效果。视觉电生理检查是明确视功能的常用方法,FEGR可记录视椎细胞及视杆细胞最大反应,可反映黄斑区及视网膜损伤程度[17];VEP是视网膜受到刺激后在皮层产生的电活动,视觉皮层外侧纤维主要来自黄斑区,因此可反映黄斑区视功能状态[18-19]。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后FEGR a波及b波潜时缩短,而波幅升高,PVEP及FVEP P100波也得到相应的改变,提示两种治疗方式均可明显改善湿性AMD患者的视功能,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这一结论也证实两种治疗方式下视功能改善程度是相似的。
雷珠单抗作为一种抗VEGF药物,对局部及全身均有一定影响。既往有研究表明,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的全身不良反应有静脉血栓栓塞、高血压等[20];而局部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眼压升高、白内障、眼部出血、眼内炎等[21]。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后发现结膜出血及眼压异常情况,且对症处理后症状均消失,无其他全身及眼部不良反应的发生,证实两种注药方式的安全性较高,考虑到两组患者注药次数相当,推测其不良反应相当可能与之相关。
综上所述,雷珠单抗1+PRN及3+PRN治疗湿性AMD均可较为有效地改善患者视功能,降低视网膜厚度,安全性较高;两种治疗方式能达到相似的治疗效果,临床可根据患者需求选择治疗方案。本研究局限性在于样本量较少,且随访时间较短,未来仍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并延长随访时间进行探讨。